石汉瑞:批判型设计之父

城市 • 人文 • 藝術


人物|石汉瑞

采访|赖咸人

撰文|赖咸人

摄影|李离想

后期|实习生 邓雅婷



年过八旬的石汉瑞,真人似乎比以往看到的专访报道的形象要和蔼亲民。要知道,港媒曾用「牙擦」形容他,而他也自称是个「批判型」的人。


这位生于奥地利,成长于纽约的老先生,早在1961年来港时便担任《亚洲周刊》的设计总监,那时美国飞香港还没有直航,需经旧金山、夏威夷及东京三度转机。而他在香港落地生根了过半世纪,其跨文化设计特色一直历久常新。

 

2000年以精子为主题的香港印刷大奖海报,惊为天人/图


由设计互联主办的《启蒙者·石汉瑞》是石汉瑞在中国内地的首次个展,也是他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展览,完整地呈现他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设计实践历程。


这次「一时半刻」亦有幸作为媒体方,专访石汉瑞老先生,听这位「香港设计之父」娓娓而谈。


石汉瑞在展厅里接受「一时半刻」专访/图




年过八旬仍未收火


重看GRIT People的采访视频,香港设计行业始终难以让石汉瑞完全合意。


作为香港设计行业的开山鼻祖,见证了这个行当在香港从无到有的过程,他当然大有资格批评「设计师各自为政」还有「新港币的设计让香港看起来很落后」。

 

而今时今日在深圳采访石汉瑞,他依然认为新版港币是个让人失望的作品。更笑说多年前十元胶质港纸刚推出时,司机以为是购物券便随手丢掉了,设计效果的优劣可想而知。


而石汉瑞在接受我们采访时,正正就坐在了来自他手笔的港元钞票展品旁边。


2002年石汉瑞为渣打银行设计一系列港币/图


1975 年,石汉瑞开始为渣打银行设计钞票,分别以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及富香港特色的几何图案组成视觉效果;2009年再度为渣打银行设计 150 元纪念钞票。


《启蒙者/石汉瑞》一书的编者何东也回忆道:「他的黑色钱包里面竟然是一整套渣打银行的纸币。自己的设计,成了每个人争相拥有的东西,而且被随身携带,是那么的酷」。

 

而在采访当天,而后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的分享会中,石汉瑞展示了 150 元纪念钞票的设计和灵感,依旧惹来听众争相拍照,仍不过时。


论坛上,观众拍石汉瑞的作品展示,他调皮地反拍观众/图


中国正在流行「无纸化电子支付」,石汉瑞则认为纸币设计不会因此而消亡,除非全世界都处于线上状态。


我认为『太极』是最伟大的符号。这意味着你不能只要一个方面。电子支付和纸币需要和平共存相互补充」,石汉瑞形容纸币是一个国家的广告位,代表着这个国家专属的符号,是不可缺失的。


石汉瑞边看着自己的作品边解读/图


他说美国的纸币设计不太好,喜欢瑞士的纸币,因为上面体现的是该国的艺术家而不是政治人物,让这个纸币也成了艺术本身。


更笑称如果要帮人民币设计,他会放上鲁迅,皆因他是伟大的作家,其文章是时代的匕首和枪。

 

他的经典设计作品,又何止钞票,汇丰银行、香港赛马会、连卡佛等品牌标识都来自他的手笔。对于满街都是自己的作品,石汉瑞是自豪的。


他说设计师一定要为自己的专业而感到骄傲,不应该自贬身价,设计师的专业程度应该是和建筑师、医生、律师同等价值的。


香港希尔顿酒店(1962年)/上图

汇丰银行HSBC(1983年)/下图


石汉瑞批评设计师像「孤岛」,缺少专业群体意识。「甚至如果能常常聚在一起抱怨收费不理想,客人很难搞也不错,但香港的设计师们并不会」,他认为这是设计师难以获得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




很多设计只是装饰


石汉瑞将设计师视作「视觉营销员」,而且往往会把功能性置于设计形式之前。

 

就在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展出的,来自石汉瑞 85 套品牌设计案例以及书籍、杂志、钱币等实物设计与多套珍贵手稿。


他认为其中没有所谓过不过时,因为他很少为了使自己高兴而做设计,更多的是客户需要什么,而他的设计可以解决什么。

 

展览展出了石汉瑞的手稿/图


石汉瑞理了理西装的衣领,犀利肯定的语气里又时常发出几声憨笑,骨子里仍然是一个迷人的欧洲灵魂,但又十分迷恋东方文化。


他甚至坦白地说:「设计灵感都是从截止期限里来的,因为灵感来自分析,例如去接见客户也好,自由结合问题并重新定义也好,都是用来分析的做法」,没有半点卖弄关子的神秘。


1980年汇丰银行年报,石汉瑞把中国粤剧人与美国自由女神分割并置,形成视觉强烈对比/图


有些设计可能很好看,但体验感不好,所以他认为现在很多设计只能称为装饰,因为功能被忽略了,客户的问题仍未解决。


「只有漂亮的颜色和好看的图案是不足够的,功能如果在形式之后,那只能称为装饰而不是设计」,石汉瑞一脸认真地反复强调。

 

2008年维也纳歌剧院舞会海报,石汉瑞选取奥地利画家Gustav Klimt的作品与中国京剧脸谱裁剪结合/图


石汉瑞来到《喜福会》的封面设计作品跟前,我们看到他将一位东方女性脸孔置于处在洗牌状态的麻将中。通过巧妙的图像应用和整体气氛的营造,直接对这部长篇小说进行了诠释。


早在 60 年代来到香港时,旗袍女子就曾吸引过石汉瑞的眼球,这幅作品也算是他非常熟悉的「老港文化元素」的应用了。


1993年《喜福会》封面设计/图


而 2008 年,《东西设计对话》海报里再一次凸显石汉瑞是个「西画东渐的传教士」。


海报作品的构图灵感来自日本浮世绘画家喜多川歌麿的镜像画面,清朝女子和朋克女子的「对镜对话」,直接扣题。既保有独立的差异性,也有强烈的对比。

 

1988年《东西设计对话》海报/图




采访当天,石汉瑞因有要事在身晚来了。尽管面对刁钻的采访记者早已是身经百战,但他还是保持谦逊地一再道歉。


他说很感激策展人何见平为他的作品策划了这次展览,并且巧妙地运用了中国卷轴画幅的形状来作为放置作品的展柜。这位香港设计界的始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设计师,却没有半分架子。

 

策展人何见平特意把展柜设计成中国卷轴画幅/上图

不能触摸的展品,贴心拍摄了翻动的视频供观众欣赏/下图


而对于来看展的人,石汉瑞则希望他们能感知平面设计的重要性,以及设计的过程以及如何抉择最优答案。我们能看到,石汉瑞在没有Photoshop的年代,就开始徒手画出马赛克图案、设计出不同笔触的字体。


看着黑白色手稿排满了几个展柜,最后呈现的终稿只在旁边一小个角落,不由心生敬佩。

 

1989年《自画像》海报/图


石汉瑞补充:「有时大家觉得手中的设计产品是理所当然的,不会去思考设计的背后,但这不应该成为一种习惯。我希望参观者能在这次展览中了解设计的过程」。


所以逛展时如果你赞叹:「噢,这个设计真的很棒」,那它并非从天而降或灵光一现而得的,铺满的手稿会告诉你,真的不是。


 展览信息 


启蒙者 ▪ 石汉瑞个展

策展人

何见平 

展览时间

2019.4.20- 2019.6.20

 展览地点

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2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馆

主办单位

深圳设计周暨环球设计大奖组委会&设计互联

购票通道


品牌推广/活动策划

朱小姐 13790292173 

( 微信与电话同步 )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加国头条 属于信息发布平台,加国头条 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分享新闻到
微信朋友圈
扫描后点
右上角分享

0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

Ad

Related Posts: